图书馆专题图书推荐
(第三期)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木心 《从前慢》
你有多久没有给别人写过书信了?
你还记得你最近一次收到的信件是谁寄的吗?你们还有联络吗?你还记得信里的内容吗?一枚小小的邮票,也许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份书信,还有字里行间饱含情谊的牵挂与思念。
❤红色专题图书推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者: 习近平
索书号: D63/34(205职工书屋)
【图书简介】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6月13日这段时间内的讲话、谈话、演讲、答问、批示、贺信等79篇,分为18个专题。为帮助各国读者了解中国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本书作了必要注释。该书还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各个时期的照片45幅,帮助读者了解他的工作和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
【推荐理由】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正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中国、聚焦中国。当代中国将发生什么变化,发展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习近平作为中国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为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编辑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
❤读书专题图书推荐 ❤
1.《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 [美]海莲·汉芙 译者: 程应铸

【图书简介】
《查令十字街84号》1970年的出版令海莲·汉芙备受瞩目。 1971年,海莲终于得以踏上她魂牵梦绕的伦敦,《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这次旅行中的日记。日记中,她对逝去知音的追念、对英国古典文学与历史的热爱、旖旎的英国风物,都历历在目。海莲返回美国后,将日记与前篇一并出版,受到无数爱书人的追捧,“查令十字街84号”自此成为书痴圣地,成为爱书人之间心领神会的暗号。
【名人推荐】
一座独特的、令人捧腹大笑的宝藏。 ——《旧金山观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
★《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是两个不同世界碰撞的诙谐叙述,更是一封写给英国及其文学遗产的情书。——Amazon
★无论是平淡生活中关于书籍的讨论,还是书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 ——《环球时报》(The Global Times)
2.《傅雷家书》
作者: 傅雷 / 朱梅馥 / 傅聪
索书号:G78/6=2(503书库)

【作者简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形成享誉译坛的傅译特色。主要翻译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丹纳、服尔德、梅里美等法国名家名作,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计三十四部,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一百余万言的文学、美术、音乐等著述收录于《傅雷文集》。身后由次子傅敏选编出版的《傅雷家书》,则是他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文革”后的新读者,大多通过家书才认识傅雷,甚至把书信家傅雷置于翻译家傅雷之上。
【推荐理由】
傅雷家人亲自编定的家书精选本,在选编上更重视傅雷家书的思想性和丰富性,对傅家父子之间关于音乐、文学等艺术,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以及对文学艺术名家的品评等都尽量忠实收录,是一部厚重、更原汁原味的《傅雷家书》。
基于家书完整著作权的独占性,本书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看感人。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和家书墨迹与内容相辅相成,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迥别于其他内容不完整的选编本。书中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信等都是译林独家版权。
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张玉书
索书号:I521.45/7(303书库)

【作者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本书讲述了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都曾为女主人公而泣。由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我国徐静蕾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获得国际大奖,更引发了一场“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情感模式的探讨。
4.《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 朱光潜
索书号:I266/188=2(204书库)

【图书简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等等。
【推荐理由】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
作者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5.《纸上的爱:萧伯纳与爱兰·黛丽书信集》
作者: [爱尔兰] 萧伯纳
索书号:I5/90(303书库)

【图书简介】
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代表作有《圣女贞德》等。1920年代,他还一直密切关注并支持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抗日救亡运动。
爱兰•黛丽,英国历史上最有表演才能的女演员之一,活跃于英国剧坛六十年之久,是扮演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性演员。她演技高超,在英美两国均获佳评,演出每每盛况空前。戏剧大师萧伯纳对她的演技也是赞赏有加,他在塑造《康蒂妲》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两剧的女主人公时,都是以爱兰•黛丽为原型的。
【推荐理由】
这是文学大师萧伯纳与著名英国女演员爱兰·黛丽之间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情书集结,字里行间“发乎情、止乎礼”,充满人性普遍存在的真挚激情与爱欲,却又以理性、节制的美德,保持了情感的纯粹明朗。
这些书信同时展现了十九世纪末叶英国戏剧界的内幕,两位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在书中始终流露着一种非常坦白直率的态度,与他们两人孜孜不倦锤炼艺术造诣的形象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