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读者服务 图书推荐 正文

2017年好书推荐(第二期)

作者:时间:2017-04-24点击数: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423日是世界读书日, 拿起身边的图书来与世界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感受吧!

★豆瓣推荐2016年度高分图书前十名(下)★


 

6.《造房子》作者: 王澍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原文节选】

我的童年正好是上世纪70年代初。时有武斗发生,只好停课闹革命。我随母亲在新疆,母亲工作的那所学校,因为停课,整个校园被开垦成了农田。我和那些老师一起变成了农民。白天劳动,晚上农民们会聚一起喝着云南来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我们谈普希金,谈鲁迅,谈很多中国的外国的事情。现在很多人回忆那个年代就很愤怒很伤感不是吗?因为那是很可怕的年代。但当时间过去,有一些其他东西会被你看到,我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孩,在一个小孩眼里,我看到了我该看到的东西。

我喜欢那种跟土地的关系。辽阔的土地,土地的气味,庄稼的种植过程,种植与收获,我都有极大的兴趣参与。我在七岁时已经为家里挑水。新疆的水桶是很大号的,洋铁皮的,从我们家到水井有400米路程,第一次挑我只能挑半桶,因为容易洒出来。慢慢地越来越有技巧。夜里去挑的时候,也一个人在水井上摇辘轳。冬天摇辘轳,脱掉手套,一贴上去那个铁辘轳会把手上的皮粘到手柄上,皮掉下来就会剧痛。但我仍然每天在做这件事。想想我是一个蛮奇怪的小孩,挑水挑到会觉得这是一种自我磨炼。重复,重复,重复。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是很累的活儿,不想干”之类的话。我喜欢挑水,而且我能体会到挑水过程中的那种快乐。

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由于我看书很早,挑水的路上我就会想书上的内容。当时大家都看不到书,而我太幸运了,母亲被临时调到自治州做图书馆管理员,我可以进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岁到十岁的年月里,我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


 

7.《北鸢》作者: 葛亮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原文节选】

祖父在遗著《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引自《华严经》。如今看来,多半也是自喻。那个时代的空阔与丰盛,有很大的包容。于个人的动静之辨,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大约太早参透“用大”之道,深知人于世间的微渺,祖父一生与时代不即不离。由杭州国立艺专时期至中央大学教授任上,确乎“往复无际”。其最为重要的著作于一九四○年代撰成,始自少年时舅父陈独秀的濡染,“予自北平舅氏归,乃知书画有益,可以乐吾生也。”这几乎为他此后的人生定下了基调。

然而,舅父前半生的开阖,却也让他深对这世界抱有谨慎。晚年的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虽至迟暮,依稀仍有气盛之意,书赠小诗予祖父:“何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几好栖迟。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不久后,这位舅父溘然去世,为生前的不甘,画上了一个凄怆的句点。同时间,也从此造就了一个青年“独善其身”的性情。江津时期,祖父“终日习书,殆废寝食”,“略记平生清赏。遑言著录”。祖父一生,无涉政治。修齐治平,为深沉的君子之道。


 

8.《斯通纳》作者: [] 约翰·威廉斯


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约翰·威廉斯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本书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对约翰·威廉斯的写作,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评论:“当我称之为‘绝佳’,我的意思是它们(《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已经超越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价标准。”


【热门点评】

威廉斯的写作显得澄澈、节制却准确。就像被打磨光滑的橡木上反射出本色、持久的光泽。它的行文结构潜藏得不为人察觉,且毫无瑕疵,像一栋房子,精妙绝伦到绝无仿制再建的可能。《斯通纳》一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不带一丝一毫悲喜的冷静洞察了生活本质的全部。它从本质上触及了预见期待的与真实体验的生活间的落差……《斯通纳》迟到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纽约客》

斯通纳活过,然后死去,如你我一样。他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就发生在你我面前,看似平淡。然而,写出这种“简单”却需要天才才能完成。读这本书是一本令人难过却又美妙的阅读体验。——《星期日泰晤士报》


 

9.《我可以咬一口吗》作者: [] 莉兹·克里莫


还记得那本萌翻全球的《你今天真好看》么?美国漫画家莉兹•克里莫的又一本清新暖萌的漫画集,收录了莉兹•克里莫一百多张逗趣漫画。书中集结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各种萌物,狮子、斑马、兔子、乌龟,甚至还有伞蜥、獾、土拨鼠、狐獴……在诙谐的对话中,它们展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令人艳羡的生活情趣。

你可能是书中任何一个动物,而书中的动物可能是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这本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然后气血满满地快乐生活。


【原文节选】


 

10.《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继《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后,蛰伏六年出版的小说故事,现在已经翻译成60个语种全世界发行。《独立报》曾经评价,斩获诺奖之后还能写出自己的最佳作品,就是帕慕克这样的大师。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一个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幅通过众人视角描绘的 1969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生活的画卷。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


【热门点评】

伟大、真挚,又令人动容的一部关于伊斯坦布尔的编年史,不同章节中细节的丰富程度可以媲美市面上任何单行本小说。帕慕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政治激荡这一大背景下小人物们的日常。麦夫鲁特这个角色以及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都令人难以忘怀。——《华尔街日报》

可以说是帕慕克作品里最令人愉悦的一本小说,也是新读者渴望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大师很好的入口。帕慕克之于伊斯坦布尔就好似詹姆斯·乔伊斯之于都柏林。他不仅仅描绘到了城市的情感与风貌,还精准地捕捉到了这座城的文化、信仰、传统、价值观等最核心的部分。一部献给现代土耳其的情书。——《华盛顿邮报》

版权所有@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云潭南路3号     邮编:550023

电话:0851-84129674     技术支持:网络中心     黔ICP备050031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