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托尔斯泰家族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
1862年9月,托尔斯泰同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新婚之后,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
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托尔斯泰弃绝本阶级,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托尔斯泰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最终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他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托尔斯泰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影响过一代又一代人,是大师中的大师。
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 著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索取号: I512.44/19(1)上册
I512.44/19(2)下册
|

|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哲理深邃,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 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 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
作品梗概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战争一触即发。然而彼得堡上流社会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将作为库图佐夫将军的传令官奔赴前线,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
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组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烈西里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 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取,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拉拢彼埃尔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婚后不久,比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 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 陶,比埃尔接回了妻子。
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康复了。愈后的他回到老家,妻子莉沙产下一名男婴后死去。安德烈陷入孤独与绝望,决定终老于领地。
1807年6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1809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1年的缓冲期。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1812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俄军节节败退,莫斯科岌岌可危。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精心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终因伤势过重离她而去。彼埃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作品简评
《战争与和平》充满对信仰和现实的领会,表现出积极、乐观、热爱人生和自然的进取精神。托尔斯泰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 整体、个人命运与时代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 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
作品中的景色描绘与人物内心世界紧密相连,如奥斯特里茨的天空,春天的白桦林都跟安德烈的心理变化密不可分。整部作品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优美的散文中插入大段雄辩力的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历史、哲学观点。
小说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那气势磅礴、宏大复杂的结构与严整有序的布局。这部史诗性的作品尽管卷帙浩繁,但托尔斯泰以巨匠的手笔,游刃于战争与和 平、心理与社会、历史与哲学、婚姻与宗教之间,主次分明,匠心独具。他把一幅波澜迭起又层次井然地向前推进着的历史画卷写得有声有色。有张有弛而又富于变 化,构成了完整的格局。同时,作者还在该书中塑造了数以百计的性格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以“耐心”为 座右铭的库图佐夫;快快活活上战场、穿上干净的衫赴死、只求投奔造物主的农夫们;在污浊和饥饿中为自己的憧憬而满面笑容的法军俘瞄;才智过人、性格坚强、 内心丰富的安德烈;感情冲动、善良真诚的彼埃尔;美丽动人、纯洁自然的娜塔莎……作品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既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又共同体现着鲜明的俄罗斯 风情,令人读来生动亲切,不忍释卷。